軟木塞 VS 旋蓋

(Photo Source:Wine Australia)

人與酒的距離可以有多遠?只要把軟木塞從酒瓶裡拔出來,這個距離就即時消失了。不過軟木塞的地位其實一直備受爭議,在酒界更曾引起多次激烈討論,到底它是否應該繼續存在,以避免因選用品質不好的軟木塞而造成所謂的「軟木塞味」 (corky)問題。

其實從歷史的角度,軟木塞擁有現在的地位並非沒有原因。事實上,儲存和運送一直是釀酒過程的最大挑戰之一。以早期的羅馬人和希臘人為例,就懂得把酒存放在酒甕(amphora jar)裡,然後用軟木樹(cork tree)製成的塞子封存運送。由於這種塞子無法完全隔離空氣,因此大部份酒甕均需在瓶口用蠟或樹脂再封一次。即使每一次開酒都要把蠟或樹脂刮掉,飲用固然較為不便,唯在當時卻是唯一辦法,加上便於運送,對於買賣雙方都覺得尚可接受。

及此17,18世紀,釀酒師開始鑽研其他適合用作酒塞的物料。這種材質一來要能牢牢地把酒封存,二來經歷長時間存放亦不容易碎掉,最重要是輕易取得及成本低。後來他們發現,地中海一帶有一種軟木樹的樹皮相當合適,再經過多年改良,才逐漸演變成今天常用的軟木塞模樣。

不過使用軟木塞封酒有一個大問題,就是軟木塞裡面的霉菌,有時候令酒品產生所謂的「軟木塞味」 (也有人稱這種味道為cork taint)。這種味道其實是因為酒裡面有一種化學成份叫做trichloroanisole,簡稱為TCA (化學名稱2,4,6-trichloroanisole,簡稱2,4,6-TCA),會使酒品散發出發霉或陳腐味道。只要軟木塞的品質管理稍有差池,珍貴酒釀便往往會因軟木塞味而必須整批銷毀,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

 

(Photo Source: Wine Australia)

針對這個不理想的情況,不少人開始研發不同類型的封瓶蓋,例如合成酒塞、玻璃塞等,大部分澳洲酒莊則傾向選擇改用旋蓋 (Screwcap)方式封瓶。旋蓋乃於1964年才開始在葡萄酒上使用,它的價格便宜,容易打開而毋需使用開瓶器,亦令軟木塞味問題從此消失,有酒莊更證明使用旋蓋封瓶的酒,陳年速度比用軟木塞緩慢。

旋蓋雖然優點不少,但同樣也有缺點,例如旋蓋雖然可以回收,但不像軟木塞可自行生物分解 (biodegradable),透氣性亦較為遜色,加上消費者普遍誤認為,旋蓋封瓶的酒只屬便宜檔次,即使澳洲酒莊多年來用盡九牛二虎之力,積極洗刷此錯誤觀念,教育公眾旋蓋封瓶跟葡萄酒品質好壞並無關係,唯市場仍然只能接受一般餐酒使用旋蓋封瓶,高價酒或具有收藏價值的酒款,則始終無法被普羅大眾接受。

禁止酒駕 酒後不開車 安全有保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