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Photo Source: Wine Australia)
與形狀有關的抽象描述 在描述葡萄酒的語言中,有時或會出現風味和香氣以外的一些抽象描述。幾年前我剛開始任職於葡萄酒雜誌時,就經常在翻譯葡萄酒品評筆記時遇上困難,學習認識 許多沒品嚐過的水果和花草類尚且容易,每當需要翻譯一些關於形狀的描述,才令我感到茫無頭緒! 後來我才發現,這些別出心裁的形狀描述,其實都跟酒體與質地有關,即一款酒進入口腔時所帶來的主觀感覺。
例如品嚐明顯酸度時的銳利刮舌(racy)感覺、單寧沒 成功融合於酒中時所帶來的「塊狀」(chunky)感覺等。有時候,光是單寧也會有許多不同的形狀詞彙,如「粉狀」(powdery)、「顆粒狀」(grainy)、「如絲綢一般」(silky),或如果髓(pithy)一般的摩擦感等,通通都是用來更生動象形地區別單寧 在舌尖上的所帶來的不同觸覺。
(Photo Source:Wine Australia)
擬人化的主觀描述 除了風味與質地,在品嚐葡萄酒時,往往也會用上不少擬人化的描述。例如葡萄酒人 常形容巴羅莎谷(Barossa Valley)的希哈「渾厚飽滿」、獵人谷(Hunter Valley)的榭密庸(Semillon)「精瘦且內斂」,而克萊兒谷地(Clare Valley)的麗絲玲「明亮而清爽」,用詞彷彿在形容一個個充滿個性的獨立個體。 為何品酒人能單憑酒香和酒味作出這些豐富的聯想?其實這多數跟酒體和酒精度飽滿與否、酸度與單寧的骨架如何呈現,以及酒款風味香氣的奔放程度有密切關係。
還記得我曾與一位葡萄酒大師(Master of Wine)共事,她經常以「空靈感」(ethereal)一詞來形容頂級布根地(Burgundy)紅酒,也許對她而言,這些酒款正是流露著一份 飄逸在雲朵之間、不食人間煙火的仙靈氣質吧! 根據科學家研究,普通人一般能憑嗅覺分辨出超過100萬兆種的不同氣味,而酒評家除了能作出分辨之外,更懂得如何以精準地一一描述這些風味與感官體驗的些微差別,將品酒經驗分享提升至更高層次。
所以下一次當你品嚐一杯酒時,別再囫圇吞下,倒不如讓酒液在口中停留多一會兒,細細品嚐,為口中美釀賦予更優美且精準到位的描述。